当一个人长时间待在自己的舒适区里,自然会对外界的变动产生抗拒。对于电影创作者来说同样如此,尤其是当某种创作模式曾经带来过巨大成功时,想要突破自我就变得更加困难。观众总是期待创作者能够与时代同步,因为只有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否则便只能走向边缘化。然而,要求每位创作者都能精准捕捉时代脉络并不现实,因此需要一些人走出固有框架,引入新的视角和活力,但这样的转变从来都不容易。
以影片《狗阵》为例,其背后的创作者显然还沉浸在过去的创作惯性中,未能真正触碰到当下时代的肌理。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刑满释放的青年回到西北故乡后,与一只流浪狗之间建立起情感联系,并借此完成自我救赎的故事。情节看似简单,却承载着创作者试图复刻昔日辉煌的野心。
熟悉管虎作品的人都知道,他曾在《斗牛》中将人物与动物的关系处理得极具张力,而《狗阵》似乎有意延续这种风格。但遗憾的是,这次的尝试并未达到预期效果。问题出在哪里?关键在于故事逻辑的断裂。流浪狗之所以“流浪”,是因为被社会遗忘、无人关心;而主角作为一个刚出狱的年轻人,尽管处境艰难,却依旧有人牵挂、有人关注。这两个本应平行的世界强行交汇,显得生硬且不自然。
如果这个角色设定为一位孤寡老人或拾荒者,或许更能凸显与流浪狗之间的共鸣。然而,创作者显然更倾向于启用彭于晏这样具备市场号召力的年轻演员,试图借助他的形象与流浪狗题材制造话题热度,吸引年轻观众的目光。可惜的是,这种策略并未奏效,反映出创作者对当下观众心理的误判。
作为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管虎早期作品曾赢得广泛赞誉,也让他在文艺影迷圈中占据一席之地。然而,这一代导演身上普遍存在着一种“傲慢”——他们习惯于用旧有的视角审视世界,不愿俯身倾听新时代的声音。随着时间推移,他们的影迷也在成长,观影经验日益丰富,审美标准也随之提升,而创作者的创作思维却未必能跟上节奏。
过去,凭借某些固定的叙事套路就能轻松赢得口碑与奖项,如今却难以再激起观众的兴趣。尤其是在国际电影节光环逐渐褪去之后,这些创作者仍未意识到必须调整姿态,重新面对本土观众的真实需求。即便《狗阵》在戛纳有所斩获,也无法掩盖其本质上的脱节。
这部影片就像是一个不合时宜的产物。若放在十年前甚至二十年前,或许还能获得不错的评价,但在今天这个时代,观众早已不再满足于陈旧的表达方式。当创作者仍执着于过去的自己,观众自然会选择用脚投票。
令人遗憾的是,许多第六代导演依然沉醉在过往的荣光中不愿醒来。从先锋到落寞,他们用自己的经历诠释了何为“落后于时代”。落后的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此毫无察觉。若无法打破旧有认知,适应新的文化语境,那么退出主流舞台只是时间问题。即便有人愿意体面谢幕,也不乏仍在努力维持存在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