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爆红:中国原创如何火遍全球

截至2024年末,微短剧用户规模已突破6.5亿大关。作为一种充满创新的“中国创造”,微短剧在全球范围内展现出无限潜力和发展空间。未来的工作重点在于推动行业探索更多元化的表达方式、视听体验、生产传播机制以及商业模式,同时通过规范整改与品质提升双轨并进,促进微短剧行业的健康发展。此外,这一趋势也为影视教育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微短剧爆红:中国原创如何火遍全球插图

自快手于2012年及抖音于2016年先后推出以来,短视频凭借其便捷的视频制作工具和智能推荐算法迅速占领市场,成为现代互联网娱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截止至2023年底,抖音平台的月活跃用户数量已超越8亿,而其国际版本TikTok则在2024年4月实现了全球下载量超过49亿次的壮举,月活跃用户达到15.8亿以上,其中仅在美国市场的月活跃用户数就超过了1.7亿,占据了美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短视频的流行催生了微短剧这一新兴艺术形式。这类剧集每集时长通常控制在几分钟到不超过20分钟之间,拥有明确的情节发展,擅长快速类型化叙事。尽管微短剧起步较晚,但增长速度惊人。2024年期间,有超过3万部微短剧上线,预计2025年的市场规模将攀升至约634亿元人民币。值得注意的是,微短剧在海外同样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在2023年11月,中文在线旗下的ReelShort平台成功打开了国际市场,作为“中国创造”的代表,微短剧的全球化之路前景光明。2024年,微短剧海外市场收入突破了18亿美元,占据海外市场份额的80%。

相较于传统电视剧,微短剧更接近网络文学的本质,它的创作初衷并非是制作更简短的电视剧,而是试图实现网络小说的视觉化。因此,它能够充分利用网络文学中已经成熟的类型和情节设计,以更加高效且精准的方式触及观众的兴趣点。在网络文学中,类型和设定往往是基于读者欲望构建的,在微短剧中,这种倾向变得更加直观。微短剧以其独特的粗糙而又精确的叙事风格,利用最低成本、最简单的镜头语言和最直接的情节设计来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虽然这种方式有时会被批评为过于简单粗暴,但它也恰恰体现了微短剧的独特魅力。因此,微短剧的艺术升级不应盲目模仿电影或电视剧的精致复杂性,而应在其类型的演变过程中不断增强故事设定的概括力和典型性,通过满足观众的深层欲望来反映现实,使叙述更为精炼,并逐渐从单纯的情绪释放过渡到欲望反思。

面对微短剧行业初期遇到的问题以及其与传统影视作品之间的差异,相关部门并未采取一刀切的严厉措施,而是积极肯定其发展潜力,对其特性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包容。例如,通过发布一系列指导文件,如2022年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微短剧管理实施创作提升计划有关工作的通知》和2024年的《关于进一步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网络微短剧行业健康繁荣发展的通知》,逐步确立了微短剧的管理规则、发展方向、审查流程和标准,并提出了“微短剧+”赋能各行各业的精品化发展战略,鼓励行业内的创新尝试。这些措施旨在通过规范整改和质量提升共同推进,引导微短剧行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2024年初,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启动了“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目标是在2024年内推出100部以该主题为中心的高质量微短剧,借此机会让一些实体取景地借助微短剧的热度脱颖而出,形成跟随微短剧游历各地的新潮流。这一举措是“微短剧+文旅”融合的一个重要实例。截至2025年3月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已经发布了六批次共79部推荐剧目,《大王别慌张》、《实习生菜菜》等作品均展示了微短剧与文化旅游深度结合的可能性,它们巧妙地将风景名胜与生动的故事相融合,激发了观众对拍摄地点的旅游兴趣。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微短剧行业正变得越来越规范化,低俗内容和错误价值观的作品明显减少,与此同时,市场上涌现出一批既具观赏价值又富有正面能量的作品,如《逃出大英博物馆》、《执笔》等,它们不仅避免了低级趣味的感官刺激,还在快节奏的情节反转之外找到了展现现实意义与美学追求的新途径,赢得了广大观众的认可。随着《风月变》等微短剧的成功播出,标志着微短剧在追求高品质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而那些围绕重大事件、紧扣关键节点的微短剧,如《志》、《石俊峰办案记》、《超越吧,阿娟》等,则彰显了微短剧在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承文化遗产、助力文化输出方面的巨大潜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草莓电影 » 微短剧爆红:中国原创如何火遍全球

赞 (0) 打赏

相关推荐

    暂无内容!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