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题材影视剧:贴近现实,滋养情怀

近年来,教育题材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不仅充实了文化内容市场,也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共鸣。从聚焦高考备战的《小欢喜》《追光的日子》,到以“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为原型创作的《山花烂漫时》,再到《我要当老师》《春风化雨》《大考》等剧集,这些作品紧扣教育热点话题,深入挖掘现实矛盾,展现教师群体的职业情怀与奉献精神,推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也为该类题材的创作树立了新标杆。然而,在繁荣发展的背后,也不乏一些问题:部分作品片面追求话题热度,忽视对教育本质的深刻剖析,将复杂议题简化为情绪输出,削弱了其思想深度和社会价值。

教育关系千家万户,与每一个家庭息息相关。若教育题材影视脱离现实土壤,忽略真实情境,就容易陷入空洞、悬浮的困境。当前不少作品过度制造戏剧冲突,打造不切实际的学霸形象和理想化的师生关系,把校园生活拍成偶像剧,人物设定和情节发展严重背离现实生活,导致观众产生疏离感。真正优秀的教育题材作品,应当立足真实,以“求真”赢得共鸣。例如,《山花烂漫时》通过实地调研,高度还原华坪女高的教学环境,用贴近纪录片的服化道增强代入感;而《小欢喜》则在创作前期走访上百个考生家庭,将真实的生活细节与情感融入剧情,使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连接。唯有扎根现实,教育题材才能走得更远,引发更深层次的社会思考。

除了关注现实,教育题材影视还应肩负起缓解社会焦虑的责任。当前我国正处在教育改革的关键阶段,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公众教育期待持续上升,使得“起跑线焦虑”“升学压力”“择校难题”等问题成为社会焦点。影视作品凭借其强大的传播力,有能力影响公众情绪。但现实中,一些作品为了博取流量,刻意放大教育痛点,渲染名校崇拜、分数至上等狭隘观念,加剧家长与学校之间的对立,进一步推高了社会焦虑。因此,创作者应摒弃唯热度论的思维,坚守社会责任,引导公众理性看待教育问题,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氛围。

缓解焦虑并不等于回避问题,而是要求作品全面、客观地呈现教育图景,触及本质,促进公众理解与反思。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剧中呈现教育困境的确能迅速吸引眼球,但如果一味放大负面情绪,则可能造成观众对教育发展的误解,阻碍社会共识的凝聚。教育现实本就多元复杂,既有挑战也有希望。优秀作品应在揭示问题的同时,展现教育工作者的坚守与奉献,以及学生在逆境中成长、追梦的过程。例如,《大考》围绕亲子关系、心理压力、升学竞争等展开叙事,既展现了现实困境,也弘扬了教师无私育人的精神风貌。教育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它映射出社会发展轨迹与深层矛盾。因此,教育题材影视创作应跳出单一视角,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出发讲述教育故事。像《春风化雨》这样的作品,将乡村教师的命运与国家发展进程紧密相连,既回顾中国乡村教育的发展历程,也揭示教育与经济发展、社会公平之间的深层联系,唤起全社会共同参与教育改革的热情。

此外,教育本身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领域,影视创作不能将其简单背景化或模糊处理。作品应坚持现实主义原则,尊重教育规律,体现职业特质,用艺术的专业性塑造教育的专业性。在创作过程中,可以引入“专业+行业”的合作机制,邀请教育专家、一线教师参与剧本打磨,确保内容的真实性与科学性,避免因专业缺失而误导观众、加剧焦虑。如《大考》《追光的日子》等作品正是在教育系统及相关学者的支持下,实现了内容质量与社会影响力的双重提升。同时,专业性强的作品还能反哺教育实践,如《鸣龙少年》在剧情中巧妙融入多种创新教学法,让观众在观剧过程中收获实用知识,激发对教学方式的思考。

文艺是时代的风向标,既能反映现实,也能引领风尚。教育题材影视作品要始终坚持现实关怀与人文温度并重,既要敢于直面问题,也要善于传递希望;既要拒绝虚假悬浮,也不能刻意回避矛盾。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影视艺术的力量,增进公众对教育的理解,探索现实问题的解决路径,激发全民对教育事业的信心与热情,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更多力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草莓电影 » 教育题材影视剧:贴近现实,滋养情怀

赞 (0) 打赏

相关推荐

    暂无内容!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