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主旋律影视剧,你或许曾有过类似的抱怨:“剧情太教条,全是说教”、“人物形象过于完美,缺乏真实感”、“题材单一,久而久之便感到乏味”……这些声音反映了观众对于主旋律影视作品的一些常见看法。但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一领域的作品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向着更加贴近民心的方向发展。
2024年,正值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艺工作新方针的十周年纪念。习总书记曾强调:“文艺工作者应当铭记,创作是我们的核心任务,作品是我们立足的根本。我们应静下心来,精心打磨每一部作品,将最优质的精神产品献给人民。”
在主旋律影视剧的创作中,我们必须认识到,“主旋律”并非劣质作品的保护伞,也不是某些创作者或制片人用来限制观众审美的工具。相反,它要求更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以及对现实的深刻洞察。
电视剧《山海情》的剧照展示了这一点。/重庆瞭望截图
首先,追求作品的吸引力不应仅仅停留在表面。近年来,一些成功的主旋律影视剧,如《山海情》和《觉醒年代》,不仅赢得了高收视率,还在年轻群体中产生了巨大反响。这些作品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关键在于它们不仅讲述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更重要的是传达了深刻的主题,激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然而,追求作品的吸引力并不等于牺牲真实性。有些作品试图通过过度加工故事情节来吸引观众,结果却适得其反,如《我本是高山》就因为对真实事件进行了过多的改编,导致观众难以接受,从而引发了广泛的批评。
对于创作者而言,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平衡艺术创造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同时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这意味着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倾听他们的声音,并将这些元素融入到作品之中。
电视剧《觉醒年代》的剧照。/重庆瞭望截图
其次,流量并不是主旋律影视剧的敌人,而是可以利用的资源。在过去几年里,越来越多的主旋律作品开始拥抱流量明星,采用现代化的叙事技巧,以此扩大自身的影响力。例如,《理想照耀中国》等剧集就成功地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的关注。但是,过度依赖流量也可能导致内容的同质化,影响作品的艺术价值。
再者,主旋律并不等同于“高大全”的形象塑造。许多优秀的主旋律作品实际上是以普通人的视角出发,展现了他们在时代洪流中的奋斗与成长。《人世间》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它通过描绘一个普通家庭几十年来的变迁,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同时也传递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最后,主旋律影视剧的创作应当坚持多样性原则,鼓励不同风格、类型的探索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广大观众多样化的需求,使主旋律作品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的活力。
主旋律影视剧的发展需要不断地自我革新,既要保持与时代脉搏的同步,又要注重艺术品质的提升。只有真正触及人心的作品,才能跨越时空的界限,成为流传久远的经典。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草莓电影 » 重庆瞭望|主旋律影视作品得避开三大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