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晓琳 北京报道
“尽管微短剧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但也遭遇了同质化严重、制作粗糙等挑战。《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案例为行业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表明高质量的剧本创作和审美表达可以增强微短剧的文化吸引力。”2月25日,在由中国经营报举办的“文化新势力与商业蓝海——微短剧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硕士生导师卜希霆就微短剧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趋势进行了深入探讨。
近年来,我国微短剧市场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根据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发布的《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截至2024年6月,国内微短剧用户数量已达5.76亿,占网民总数的52.4%,超过了外卖、文学和网约车服务的使用率。此外,2024年微短剧市场的规模达到了504.4亿元,同比增长34.90%,预计到2027年将达到1000亿元。
卜希霆强调,微短剧凭借其“简短直接”的特点迅速占据用户的碎片时间,成为移动数字内容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趋势的背后不仅得益于技术进步的支持,比如AI工具的应用和5G网络的普及降低了微短剧的创作门槛,而且题材多样化的微短剧也更好地满足了大众特别是Z世代对于文化娱乐的需求。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微短剧领域内严重的同质化现象,例如同一剧本被多个机构拍摄、大量穿越剧和霸道总裁类型剧目的泛滥,这些所谓的“爽剧”实际上让观众感到不满。
“这些问题揭示了微短剧在剧本创新和叙事技巧方面的欠缺。”卜希霆解释道。导演饺子的作品《哪吒之魔童闹海》给微短剧创作者带来了深刻的启示,通过重新诠释神话故事,如将天庭官僚化作为隐喻,赋予经典故事以现代意义,使其更加贴近人心,既符合观众的情感需求,又满足了他们对文化和艺术审美的追求。同样,《黑神话·悟空》这款热门游戏也为微短剧从业者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等待着被重新发现和演绎,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地方戏曲和传统景区等元素都可以通过新颖的方式进行再创造。
针对微短剧的质量问题,卜希坦言,虽然微短剧的生产模式与大电影有所不同,后者可能需要多年精心打磨,而微短剧则要求快速迭代、周期短、成本低。“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微短剧必须提升质量,不仅仅作为一种娱乐产品,更要承担起传播文化的重任。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微短剧应当借鉴《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经验,坚持文化根基,利用技术创新,并承担讲述中国故事的责任。”
考虑到Z世代是当前内容消费的主要群体,他们的特点是互动性强、社交性高、个性化明显且追求新鲜感,因此微短剧正是顺应这种潮流而产生的当代文艺形式。尽管目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卜希霆认为这是微短剧走向精品化的必经之路,正如早期的网络文学一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并获得认可。
从人才角度来看,微短剧的兴起为众多影视工作者提供了更多的职业机会和发展空间。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培养既擅长创作又能运用新技术并且具备营销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卜希霆总结说:“微短剧要想达到精品化,首先要在创作层面做到精益求精,这意味着创作者需深刻理解微短剧的核心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点。只有这样,微短剧才能真正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促进文化自信,推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编辑:李明 审核:张华 校对:王芳)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草莓电影 » 中国传媒大学卜希霆:微短剧越来越精品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