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经济与文化创意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郑州以“短剧之都”的全新形象迅速崛起。作为这一战略的核心平台,中国华南城黄帝(短剧)影视城凭借其600万平方米的室内拍摄基地和10平方公里的外景资源,以及覆盖全产业链的服务能力,成为全球短剧产业的重要引擎。2025年2月15日,中善(深圳)资本集团、香港中小上市公司协会及河南峰意建筑劳务分包有限公司等多家机构代表访问了该影视城,与董事长刘鹏宇团队共同探讨“微短剧创作之都”建设的战略方向,标志着郑州短剧产业进入了资本赋能和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
千亿市场催生产业新地标:一站式拍摄基地颠覆行业生态
近年来,短剧行业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趋势。据统计,2023年中国短剧市场规模已达373.9亿元,并预计到2027年将突破千亿大关。特别是在“短剧+电商”的创新模式下,这一市场的潜在价值被预估为22万亿元。面对如此巨大的机遇,郑州依托黄帝(短剧)影视城这一世界级平台,提出了“2025年实现万部短剧诞生”的宏伟目标,力求成为全球短剧内容生产与商业变现的关键枢纽。
黄帝(短剧)影视城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全场景覆盖”和“零转场拍摄”模式。600万平方米的室内影棚涵盖了古装、现代、科幻等多种主题场景,而10平方公里的外景基地则重现了从都市街景到自然风光的全方位景观,几乎可以满足所有拍摄需求。“以往剧组需要辗转多地取景,现在这里一站搞定,成本降低了至少30%。”影视城执行总裁张卿介绍道。这种高效模式已吸引了5300家国内外品牌企业的入驻合作,涵盖设备租赁、后期制作、IP孵化等全链条服务,形成了“拍短剧,到郑州”的强大吸引力。
剧商融合:短剧产业驱动城市经济裂变
“短剧不仅是文化产品,更是商业创新的载体。”黄帝(短剧)影视城董事长刘鹏宇在座谈中强调。影视城围绕“剧宇宙”理念,构建了“十剧联动”生态系统——包括剧时尚、剧非遗、剧文旅等多个板块的深度融合,推动文化资源向商业价值转化。例如,“剧商带货”模式通过短剧内容植入河南非遗产品,助力本土品牌走向国际市场;而“剧文旅”项目则将拍摄地转化为网红打卡点,预计每年为郑州带来超过千万人次的游客流量。
这一创新模式得到了资本方的高度认可。中善资本高级合伙人任杰指出:“短剧的流量爆发力与电商转化效率完美契合,郑州的产业聚合优势让我们看到了千亿级的投资机会。”据悉,中善资本将联合河南乾图资产等机构设立短剧产业基金,重点支持内容创作、技术研发与跨境发行。
新华国际医药(北京)有限公司作为医药健康产业链的重要参与者,一直在积极探索与短剧内容的深度结合。公司计划通过定制医疗科普短剧传递健康理念,在影视城设立“大健康主题拍摄专区”,推动“短剧+健康”的跨界模式。此外,陈薇作为蘭悦丽董事,也希望通过郑州短剧的流量优势尝试“短剧带货+美妆产品”的营销创新,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力。
国际盛典加持:郑州站上全球短剧舞台
为了加速国际化进程,黄帝(短剧)影视城于2024年发起了“全球短剧高峰论坛”,吸引了好莱坞制片人、戛纳获奖导演及亚洲顶流明星的参与。论坛期间发布的《短剧产业郑州宣言》提出了三大行动计划:设立“短剧国际创作营”培育跨国团队;建立全球短剧发行网络,推动中国文化出海;联合高校开设短剧专业,储备产业人才。
港台明星代表在采访中表示:“郑州的硬件设施和创作氛围令人惊叹,这里完全具备打造亚洲‘短剧好莱坞'的实力。”据悉,影视城已与奈飞、爱奇艺等平台达成合作协议,2025年将有30部国际合拍短剧在此开机。
文化强省战略下的郑州担当
河南省政府将短剧产业纳入“文化强省”重点工程,赋予郑州“引领中原文化出海”的使命。黄帝(短剧)影视城的崛起不仅带动了服装、餐饮、物流等周边产业的发展,更激活了历史文化资源的现代表达。例如,依托黄河文化开发的《华夏之源》系列短剧,以年轻化的叙事风格在海外平台上单集播放量破亿,成为文化输出的新范式。
郑州市文旅局负责人表示:“我们要让郑州的每一条街巷都成为短剧舞台。”未来,政府将通过政策扶持,鼓励市民参与群众演员、剧本创作等活动,实现“全城皆景、全民共创”的短剧生态环境。
剧变中原,影响世界
随着中善资本等机构的深度介入,黄帝(短剧)影视城正逐步迈向“全球短剧产业标准制定者”的地位。刘鹏宇透露,下一步将联合行业协会发布《短剧制作技术标准》,并建设AI剧本工厂、虚拟拍摄实验室等前沿设施。预计到2027年,郑州将形成一个从创作、拍摄、制作到衍生品开发的万亿级产业集群,成为中国文化出海的“新码头”。在这场由短剧引发的城市变革中,郑州以其“郑青春、郑活力”的创新姿态,正在书写一部属于中国文化产业的传奇篇章。正如全球短剧论坛与会者的共识:“当世界看向中国,中国短剧的答案在郑州。”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草莓电影 » 郑州微短剧开启新时代:黄帝影视城引领千亿市场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