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中途岛.影评】由头打到尾的流水帐战争片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好莱坞挖不尽的题材,最新作品是《决战中途岛》(Midway)。与过去不同,导演摆明车马不拍摄人文色彩浓厚的"战争片",而是秉承主流大片风格,大场面才是主菜,由头打到尾。毫无疑问,本片娱乐性十足,但亦有如流水帐,动作场面未见创新,仅属观众过目即忘之作,并非具野心的新经典。

%title插图%num

导演罗兰·艾莫瑞奇(RolandEmmerich)以科幻动作片闻名,作品包括《独立日》、《后天》、《2012》等,可谓商业片能手。早于2000年,他亦拍过讲述美国独立战争、气氛倾向严肃沉重的《孤军雄心》。今次他再执导战争题材,岂料以娱乐效果先行,反而更像《珍珠港》,全片侧重狂轰滥炸,毫无言志之意,跟二战片《敦刻尔克》的新锐拍法,更有极大差距。

但话说回来,在处理大场面方面,本片确见尽功架,片长137分钟亦无太多冷场,动作戏码占了全片超过一半,务求以密集方式麻醉观众。若追求视觉效果,不难尽兴而归。相对《珍珠港》花近两小时作文戏铺排,直到最后一小时才到武戏戏肉,《决战中途岛》则爽快得多。在剧情配合下,开场首15分钟已出现大空袭场面,观众很快"进入状态",特别是戏中的战争场面亦较1976年的《中途岛战役》壮观,并利用电脑特效重构许多"貌似不可能"的场面。

%title插图%num

虽云本片并无言志,惟这种不言志也是一种言志。因为,电影纵然重现了美国史上最光辉的战役之一,却无大肆渲染大美国主义,又或妖魔化日军,难得地做到平实客观,与导演的前作宣扬"美国是救世主"大不相同。可惜,电影亦仅此而已,事前"一张白纸般"的观众,若想增进对二战、中途岛之战的认识,又或以为电影会反思战争,则是抱着美丽的误会。

以剧本论,本片在情节处理方面无疑较贪心,因为所涵盖的部份并不限于《决战中途岛》。电影由美国处理情报失误、日军成功偷袭珍珠港谈起,再提到美国展开空袭日本东京的反击行动,直至最后压轴的一小时才是中途岛之战的主戏。如果电影一开始就讲中途岛,电影难以由头打到尾。可是,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安排,本已甚为突兀,只为满足"为打而打"的动作戏码。

%title插图%num

始终,上述三场重大历史事件均能独挡一面,足够分别开拍三出电影,甚至可发展为电视节目系列来解说。然而,将此塞进同一出戏,即使片长逾两小时,亦难免水过鸭背,何况还要预留时间打打杀杀。片中的历史交代仅达"起承转合"之效,不论是精密的情报战,以及各式海空较劲,并没怎样展开详谈。

至于戏中角色,同样属于"为交代而交代"。中途岛之战涉及不少历史人物,好像传奇机师Dick Best、时任美军太平洋舰队司令Chester W. Nimitz、居功不少的情报官EdwinLayton及日本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等,他们每一位无疑皆可专书详述。即使电影幕前阵容星光熠熠,找来美、日两地知名影星演出,包括Ed Skrein、Woody Harrelson、PatrickWilson及丰川悦司等。可惜碍于剧本过分"重武轻文",加上须处理的角色众多,以致他们的发挥空间少之又少。最终一众"历史明星"仅在片中"行行企企",面目模糊。

电影将如此丰富的历史大事、历史人物集中一起,结果沦为"堆砌",这包括堆砌大场面,从而为动作戏码服务,继而将娱乐效果推到极致。战争在电影、历史,甚而对人类的意义,肯定不为挑起感官刺激,故题材使然,战争片往往都是具深度的作品。《决战中途岛》却予人"消费"战争之感,甚至似是"发灾难财"。不论是亲到空军基地,抑或建构1:1的航母等,相关实景拍摄与其说是为了"还原历史",不如说是为了"强化娱乐"。

真正还原历史的电影,重点不在"形而下"的视觉场面,而在"形而上"的心灵层面。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TOP电影 » 【决战中途岛.影评】由头打到尾的流水帐战争片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